陈忠教授:IVUS技术引领腔内影像革新,应对精准医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精准医疗时代,精准诊断逐渐成为优化治疗策略、规避不良后果的不二准则。外周血管内超声诊断技术(IVUS)的引入,标志着国内外周血管精准诊断的又一次重要突破。为此,我们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忠教授进行独家专访,开启外周精准诊断新篇章!
★问题一:您如何看待IVUS在外周领域的应用价值?
血管外科的治疗手段经历了从传统的开放手术到如今以腔内治疗为主的方式转变,对精准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血管腔内结构的判断和识别。基于此,IVUS(血管内超声)技术正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焦点。以往,IVUS技术只能用于冠状动脉的检查,但随着IVUS在外周血管专用耗材的推出及外周血管适应证的获批,IVUS在外周血管诊疗中的潜力与应用前景备受期待。
在当今精准医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对血管腔内结构进行精准判断、了解血管病相关的发展变化,是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的重要一环。所以,随着技术进步与临床需求的不断升级,IVUS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必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其应用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问题二:您认为目前IVUS在外周领域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尽管现在IVUS技术的应用还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尚未纳入医保报销体系、收费标准制定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商榷等,但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多人去关注。相信随着IVUS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会逐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但无论如何,IVUS在血管外科领域,尤其是在观察血管内壁的具体结构及其变化方面,将会发挥它重要的科学价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期待未来有更多专业人士能够关注并投入到IVUS在血管外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与发展探索中来。
▎专家介绍 ▎
陈忠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
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创始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系名誉主任;作为负责人主持参与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研发攻关课题等十余项研究课题;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文章15篇,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5项,作为主编主译编译多部著作;多次获得由卫计委颁发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突出贡献奖”、2018年荣获“精诚医者”、“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等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荣耀医者--“金柳叶刀奖”、2021年荣获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精英楷模奖”。